2007年12月27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钱塘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慈溪法院啃下“休眠”10年的“硬骨头”
申请人领钱时都是一个表情:惊喜
本报记者 余春红

  本报讯  申请人都认为执行不了的案子,慈溪市人民法院却把它执行掉了。债权人在法院领钱时惊喜写在脸上,连说“想不到,想不到”。“这样的场景是我们啃下一块块执行‘硬骨头’后经常可以看到的。”12月25日,慈溪法院执行局局长朱猛波回想起执行经过时,抑制不住那份完成“不可能的任务”的自豪。
  慈溪市天元镇上有一家经营了多年的灯具厂。10年前,这家公司因加工款纠纷和购货款纠纷被申请强制执行,但这家公司已处于半停关状态,除了厂房和土地使用权,没有其他的财产,而仅有的厂房及土地使用权因权证不全,想用来抵债也无从着手,案子就都陷入了“休眠”状态。
  此后一直到2007年8月,这家灯具厂就没有停止过当被执行人的状况,拖欠职工工资系列案也到了执行局。案件积累到了35件,债务本金总额达580多万元。而该厂的老板却在几年前从大家的视线里消失了,厂子彻底歇业了。
  慈溪法院执行局决定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。2006年,执行局正式启动对该厂的各项执行行动——拍卖厂子实现债权人的权益。但因为产权不明,执行人员伤透了脑筋。“光勘测土地就去了十多次,有的勘测人员后来都不敢去了。”执行法官陈孝康说,每次去厂里都会遭到被执行人家人的抵制,而村民因为灯具厂用地没有向村里支付使用费而不同意拍卖,对法院工作不予支持。
  “和镇里协商,和村里协商,一次谈不妥再来一次,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,才能打开执行拍卖的突破口。”朱猛波告诉记者,不厌其烦的协商谈判是解决此案的基本功。厚厚的案卷材料记录并见证了执行人员所花的工夫和辛劳。
  拍卖的障碍终于在三番五次的协调、谈判后被清除了。2006年11月,拍卖进入了实质性阶段。2007年4月,评估价300万元不到的灯具厂以555万元的价钱拍卖成功。当执行人员召集债权人告知执行过程及分配方案时,债权人无一不表示难以置信,惊喜不已。
  “他们都说要请我吃饭,说那笔执行款就好像是天上掉下来似的,法院能执行掉简直是奇迹。”陈孝康说,当初接受案件时压力很大,现在获得了债权人的肯定,一切辛苦都值得了。
  慈溪法院近年来啃此类“硬骨头”执行案件有个骄人的成绩:到记者采访时,该院近3年来妥善执行了系列案件11起,涉及846件案件,标的总额达5000多万元。